欢迎访问淄博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健康热线:

0533-6433159 0533-3174036

胡浩教授中风病学术思想传承——浅谈老年性痴呆

发布日期:2022-02-10 阅读:0

老年性痴呆又称为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1907 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首次提出,是一种病因未明主要以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由于其起病隐匿,病程长,常被忽视,就诊时症状往往已表现明显。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人口老龄化速度快速上升。2010年至2020年年增长速度仅为0.53%,截止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8.70%[1]。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老年性痴呆已成为全球继心血管疾病、肿瘤及卒中之后第4位致死病因,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老年性痴呆晚期可出现生活难以自理,无法与人沟通交流,精神行为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加重家庭、社会的负担。在中国,每年因痴呆而产生的医疗支出约513—598亿元[2]。

一、西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与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吸烟、嗜酒、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文化程度、遗传等因素与老年性痴呆关系密切[3-4]。

1发病机制

1.1β-淀粉样蛋白瀑布假说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Aβ)是人体正常产物,是淀粉样蛋白前体经β、γ分泌酶水解形成,Aβ是构成老年斑的主要物质。正常情况下,Aβ的产生与清除在机体内保持平衡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病理情况下,Aβ的产生与清除失衡,Aβ在脑内沉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沉积的Aβ导致Tau 蛋白高度磷酸化、乙酰胆碱合成减少,慢性炎症反应,进而损伤神经元,促进AD的发生[5]。另一方面,Aβ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沉积在大脑皮层可直接损伤神经细胞,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6]。

1.2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

tau 蛋白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骨架的稳定。tau 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导致微管扭曲变形,轴突运输营养物质障碍,神经元坏死从而引发AD[7]。

1.3基因学说

  AD可分为家族性AD和散发性AD。家族性A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研究表明,21号染色体的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14号染色体的早老素1基因、1号染色体的早老素2基因突变与家族性AD紧密相关[8]。

19号染色体载脂蛋白E基因突变与散发性AD紧密相关,载脂蛋白E是一种参与胆固醇转运的血浆蛋白,可促进Aβ的生成,Aβ的产生与清除失衡,损害神经元。

1.4胆碱能损伤假说

研究表明, AD 患者脑内乙酰胆碱(Ach)明显减少,胆碱乙酞转移酶( ChAT) 活性减低,促使Ach合成释放减少,胆碱能功能缺陷,皮质胆碱能神经支配减弱,患者出现记忆及学习功能减退[9]。

1.5其他假说

除以上几种主要假说外,还有学者提出胆固醇代谢异常、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自由基、微循环障碍、钙平衡失调、铝中毒、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障碍等多种假说。

2临床表现

可分为痴呆前阶段和痴呆阶段。痴呆前阶段可有AD病理生理改变,但没有任何认知障碍的表现或仅有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并不影响日常生活。

痴呆阶段根据认知损害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首先出现近事记忆障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远期记忆障碍。中度,除了记忆障碍以外,患者还可表现学习新知识或者社会接触能力减退,原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明显衰退,计算力下降,空间障碍,如找不到回家的路等一系列表现,除此之外,患者也可出现明显的性格及行为改变,如性格内向的患者变得易激惹,易兴奋,或做出令人羞耻的行为(如随地大小便等)。重度,除上述症状外,患者不能完成日常生活行动(如穿衣、进食、洗澡等),以及情感淡漠、哭笑无常,无法与人沟通交流。

3西医治疗

由于AD病因及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尚无治疗AD特效药物,目前临床治疗AD药物主要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 -甲基-D -天门冬氟酸( NMDA) 受体阻滞剂和脑代谢赋活剂。

3.1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通过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水平,加强神经递质传导,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常用药物有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石杉碱甲等主要用于轻度AD患者的治疗。

3.2NMDA受体阻滞剂

作用于脑内谷氨酸神经递质系统,阻止超量谷氨酸神经递质造成的兴奋性毒性,调节谷氨酸水平。临床常用药物美金刚,主要用于中重度患者的治疗。

3.3脑代谢赋活剂

可促进脑皮质细胞对氨基酸、磷脂及葡萄糖的利用,保护脑神经元,从而改善各种病因造成的脑损伤。常用药物包括奥拉西坦、吡拉西坦等药物。

3.4其他药物

有些患者不仅表现为认知功能的减退,还伴有精神行为的异常。因此若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可给予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

二、中医对AD的认识

AD属祖国医学的“呆病”、“文痴”“善忘”、“虚劳”、“癫狂”等范畴。《黄帝内经》一书中对本病多描述为“善忘”或者“喜忘”,孙思邈在《华佗神医秘传》中首倡“痴呆”病名,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提到:“痴呆症,凡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轻,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千奇百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对本病进行仔细描述,并建立“痴呆”专论。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描述“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不多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由此均可看出古代早已观察到老年人易患痴呆,并对其临床症状及病因病机做出了详细论述。

1病因病机

老年性痴呆多因年老体衰、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引起,其病位在脑,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肾尤甚,属本虚标实,以五脏虚损为本,痰浊、瘀血为标。脑为髓海,髓减脑消,神机失用发为痴呆。《素问》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藏精,主骨生髓,脑髓依赖肾精的化生,髓海充盈故可思维敏捷,脑窍清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失养,五脏虚损,无以充养脑窍,脑髓渐空故可痴呆。此外,脾虚生痰,气血虚损,瘀血内生,痰瘀阻滞脑络,神机失用。现代研究,张占军认为肾精亏虚是AD发生的前提条件,痰瘀是引起AD的病理因素[10]。谭子虎教授认为脾肾亏虚为老年性痴呆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为病机之标,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痴呆的发生发展,治疗应以健脾益肾、化痰祛瘀为主[11]。马进认为五脏与老年性痴呆密切相关,临床采用五脏论治治疗效果显著[12]。

2治疗

2.1中药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给予患者中药内服治疗,吴林将AD辨证为脾胃虚弱、肾精亏虚、痰瘀闭阻脑络,脾胃虚弱者治以温脾益气,健脾化痰;肾精不足者方以补肾填精,益髓荣脑为治则;痰瘀闭阻脑窍者治以化痰祛瘀[13]。朱国营根据辨证论治,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者,治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方用左归丸加减;肝气郁滞,血瘀阻络者,治以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方选四逆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心脾两虚,痰蒙清窍者,治以补益心脾,化痰开窍,方选归脾汤加减,均取得满意疗效[14]。

2.2针灸疗法

有研究表明,针刺AD大鼠百会、大椎穴可降低脑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改善自由基代谢,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15]。临床上常用针灸疗法有毫针刺法、电针、头针、温针灸,其中头针近治作用明显,对AD患者的脑功能有显著改善疗效。通过对71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神庭、太溪这些穴位的使用频率高[16]。

2.3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是采用精油通过按摩,使其蒸发,用以辅助治疗人体的某些疾病。芳香类中草药中含有挥发油,煎煮后极易挥发而丧失疗效。精油具有开窍化浊、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等疗效。有研究表明采用芳香疗法,可改善AD患者睡眠状况,减少行为症状,对治疗起到积极作用[17]。

 

 

参考文献:

[1]童玉芬.中国人口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35(04):15-25.

[2]Song Y,Wang J.Overview of Chinese research on senile dementia in mainland China[J].Ageing Res Rev,2010,9(1):6-12

[3] 徐英,夏峰.老年性痴呆危险因素的分析和探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8,(03):155.

[4]霍兆桥,张海荣,刘淑华.老年性痴呆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03):318-319.

[5]Hardy J,Selkoe D J. The amyloid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 and problems on the road to therapeutics[J].Science,2002,297(5580):353-356。

[6]Deshpande A,Mina E,Globe C,et al.Different conformations of amyloid beta induce neurotoxicityby distinct mechanisms in human cortical neurons[J].Neuroscience,2006,26(22):6011-6018.

[7]Huang H C,Jiang Z F. Accumulated amyloid-beta peptide and hyper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Relationship and links in Alzheimer’s disease[J].J Alzheimers Dis,2009,16(1):15-27.

[8]常艳,薛毅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4):693-695.

[9]郑卫东,郑怀竞,许贤豪.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最新研究的进展(综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10(2):104-107

[10] 张占军,王永炎.肾虚-痰瘀-酿毒-病络—中医对老年性痴呆早期发病病机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03):244-246.

[11]谢文婷,谭子虎.基于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病机论治老年性痴呆[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6):53-55.

[12]姚首道,马进.从五脏辨证论治老年性痴呆研究现状[J/OL].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07).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6448/j.cjtcm.2019.0355.html

[13]吴林,李鹏.老年性痴呆辨证论治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08):13-14.

[14]朱国营,李玉波.老年性痴呆病的中医辨证论治[J].光明中医,2010,25(10):1908-1909.

[15]马志新,赵立刚.针刺百会、大椎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脑内AChE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77-78.

[16]刘珂,缪林清,蒋鹭莲,赵丽萍,雒紫寓,池雯欣,朱翔宇.针刺对比西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06):2105-2115.

[17]程遥,沈旭慧,徐美英,等.芳香疗法应用于老年性痴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4):348-350.

 


鲁ICP备05037268号-1 | Copyright by©2023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