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淄博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健康热线:

0533-6433159 0533-3174036

血浊的生化基础以及与其他病理因素的关系—小结

发布日期:2023-08-14 阅读:0

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许多现代疾病,诸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等,均具有血浊证的特征,即糖浊、脂浊、尿酸浊、蛋白浊等。随着浊邪在血液中蓄积程度的逐渐加重,血浊的病理表现也开始呈现出来,即血中多种成分(如糖、脂、蛋白质、各种微量元素等)含量日渐上升,浊邪氤氲,渐而积聚有形;若此种病理变化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控制,病情就会进一步恶化,逐渐从功能失调转变为器质损害,造成这些器质损害的本源就是古今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另外 3 种病理产物,即痰、瘀、毒。浊邪蓄积致使血液运行迟滞,津液输布障碍,则产生瘀血、痰湿,浊邪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体外则化生内毒,久则聚集成形的浊邪与痰湿、瘀血、内毒相互胶着黏缠形成浊痰瘀毒的复合物,最终产生脂质、蛋白质等异位沉积的各种病理结果。故而,血浊理论是将古代诸多文献中过于抽象化的概念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加以具体化,清晰化,从而使其具有明确而又可操作的临床意义。

由此可见,血浊概念的提出,成功地连接了中医病理学与现代疾病学,让现代医学的生化检查等手段为传统中医服务,延伸了中医传统诊法望、闻、问、切的“触角”,使古代文献中抽象的“浊”有了具体而实在的意义,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均属血浊范畴,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标尺,使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具有了一个切实的结合点,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鲁ICP备05037268号-1 | Copyright by©2023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