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43 岁,公司职员,2023 年 7月 11 日初诊。
主诉:口眼歪斜 4 月余。现病史:患者于 4 月余前因受凉后 出现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喝水及刷牙时左侧 口角漏水,伴有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
泪,颜面部麻木不适,无外耳道疱疹,无头痛头晕,无肢体 麻木。遂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以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针灸、电针等治疗近 1 月余,经治疗,患者诉眼睑用力能闭合,鼻唇沟变浅较前恢复。后出现左下眼睑抽动波及眼周,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右侧鼻唇沟变浅,双侧面部表情肌不对称,遂停止治疗,在家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未见好转遂来求诊。诊见: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闭合无力,左眼睑周围肌肉瞤动,原本歪向健侧的反牵向患侧,不能完成鼓腮、吹气等动作,面色晦暗,两颊部暗斑,倦怠乏力,情绪急躁,双侧耳鸣,腰部酸痛,大便偏干,小便无殊,舌红、少苔,脉弦细。既往体健。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
中医诊断:面瘫(肝肾亏虚证)。
治则:补益肝肾,益气 通络。
初诊治疗经过:常规针刺前嘱患者俯卧位,消毒穴位,取风池、风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用40 mm 毫针快速进针,行捻转补法,不留针。然后嘱患者仰卧位,双侧取穴:头维、攒竹、太阳、颧髎、地仓、颊车、听宫、合谷、太冲、外关、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膻中。予以温针灸。
二诊:患者诉颜面抽动次数较前略减少,夜间睡眠改善,午后潮热感。除按一诊方案治疗外,予以双耳尖放血。病程中交叉使用百会穴长留针、耳尖放血、巨刺法,共治疗 20 次,患者诉睡眠已明显改善,左眼睑能闭合,诸症状稳定。嘱患者回家后调畅情志,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按语:患者中年女性,口眼歪斜 4 月余,属中医学面瘫范畴,口眼歪斜日久难愈,面色晦暗无华,倦怠乏力,腰酸耳鸣、失眠烦躁,舌红、少苔,脉弦细。辨证为肝肾亏虚,兼见气血不足。患者素体虚弱,脉络空虚,初起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筋脉,而发为本病。病程日久难愈,加之前期就诊连续面部针刺、电针,刺激过强过大,而后期出现面肌痉挛、倒错。治疗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取穴灵活机变,背俞穴速刺调理脏腑。肝肾亏虚,日久化火,故有烦躁失眠、耳鸣、潮热现象,以耳尖放血疗法可泻血泄热,平肝降逆。后期百会穴长留针以升阳举陷,以使气血上荣濡 养面部筋脉,取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