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的肺系疾患。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喉间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口唇青紫为特征。常在夜班至清晨发作或加剧,且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冬气候多变时易于发病,初发年龄以1-6岁多见。本病包括了西医学所称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中医经典中的哮喘古代医籍对哮喘的记载颇多,元·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喘门》首先提出“哮喘”的病名,明·万全在《幼科发挥·喘嗽》一书中最先对小儿哮喘作出了论述:“或有喘疾,遭遇寒冷而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认识到了本病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临床特点。基于小儿肺脏娇嫩,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哮》提出“幼稚天哮”之说,提示小儿哮喘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与禀赋体质有关。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之于先天禀赋有异,素体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伏于肺成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风、寒、热),接触异物(花粉、尘螨、牛奶、蛋白等)、异味(油漆等)以及饮食内伤(生冷冰冻食物、煎炸食物等)、嗜食酸碱等。外邪袭肺,使肺气不利,宣降失司,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痰交阻,相互搏击,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哮鸣痰吼,发为哮喘。
辨证论治
哮喘临床分为发作期、迁延期及缓解期。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咳喘畏寒,痰多清稀,舌苔白滑为寒性哮喘;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口干舌红为热性哮喘。迁延期为虚实夹杂:实为痰饮内着,留恋不解,动则喘鸣发作;虚则表现为肺脾肾虚的不同症候。缓解期以正虚为主,除辨别肺脾肾不足外,要进一步辨别气虚、阴虚及阳虚:气短汗多易于感冒为气虚;形寒肢冷面白,动则心悸为阳虚;消瘦盗汗,面色潮红为阴虚。
小儿哮喘的治疗应该坚持长期、规范、个体化的治疗,以发作期治其标、迁延期标本兼治、缓解期治其本为基本原则,解决哮喘急性发作的同时重视缓解期的持续治疗,力求达到让哮喘少发作、不发作的效果。
特色治疗
淄博市中医医院儿科在儿童慢性咳嗽、咳喘、哮喘等儿童肺系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自制口服制剂、儿童膏方、外敷药物、隔姜灸、穴位透药等多种治疗方案。根据患儿病情及体质特点制定专署治疗方案,尤其针对哮喘患儿设立哮喘门诊,中西医综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辨寒热虚实随证施治,配合雾化吸入控制感染;缓解期扶正以治其本,补肺固表,调整脏腑功能,去除生痰之因,以图根治。
01
三伏贴
三伏贴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以振奋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减轻冬季气喘发作的程度,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合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儿。
02
膏方治疗
膏方是中医传统的丸、散、丹、酒、露、汤和锭八种剂型之一。就是用数十种中药饮片,通过反复煎熬,浓缩蒸发,加入糖类或动物胶类收膏,形成半流质样的制剂。又叫膏滋药,煎膏。儿童膏方以培补正气、调治阴阳、祛除余邪为主,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中医原理,可在冬季进补,综合调治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
03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哮喘患儿可通过推拿来改善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