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脑髓为一身之统领 脑髓成于脏腑经络、百骸形体之先,而后成为一身之统领,以维系经络,协调内 外[1]。同时,脑髓接受脏腑、经络、营卫濡养与协调,进而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 1.1 脑为髓海 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素问·五脏生成》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诸髓汇聚于脑,为脑所主,故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以髓为物质基础[2]。髓有脑髓、脊髓、骨髓 之分,一源而三歧[3]。元·滑寿先生《难经本义·四十五难》论述髓时提到:“髓自脑下注 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脑位居高处,寄藏颅骨内,于由髓汇合而 构成[4-5]。《灵枢·海论》记载:“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脊髓是位于脊骨 所形成的椎管内,自风府穴以下至脊骨内,上连于脑。如《素问·禁刺论》曰:“刺脊间中 髓之。”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 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骨髓居于骨腔内,髓充则骨盛。如《素问·脉 要精微轮》提到“骨者髓之府。”《素问·解精微论》则言:“髓者,骨之充。”《医林改错·脑 髓说》更进一步论述了髓、脑之间的联系,“灵机、记性在脑者……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 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脑为髓海”的提出对后世脑髓理论的 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主生长发育 肾精气足、脑髓充盈是生长发育的必需条件。《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 “天癸”是由肾中精气蓄极、大脑发育成熟所降的、藏之与脑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 殖功能的精微物质[6]。原文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虚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 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天癸仅存在生命中从性发育到性衰竭阶段,主宰人之生长壮老已。 男女生殖功能、生长发育、衰老形弱均由肾气充盛与否、天癸至与竭、脑髓盈与空而决定[7]。 这与现代解剖中下丘脑主生殖,主性功能相似。 1.3 主精神神志 《内经》中将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总括为“神”。脑髓藏于颅骨之内,具 备藏精之功,而神是脑髓功能外在体现,是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因此脑髓为体,神机为用, 脑髓产生神机,神机反映脑髓的功能状态。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何谓神?岐伯曰:神 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 曰神。” 《灵枢·天年》也记载:“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 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脑髓产生神机,进而发挥主宰精神情感等功 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论述辛夷时提到:“脑为元神之府”。现代医学对中枢神经系统的 功能表述,亦多散在于《内经》对脑髓的论述中(表1)。 1.4 主官窍司感觉 脑统五官七窍。人体感觉器官包括耳、目、口、鼻、舌等,《内经》称 之为官窍。官窍与脑相通。清气上升,濡养脑髓清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清 阳出上窍”。外界信息通过目、耳、口反映于脑,并产生相应的视觉、听觉、味觉、平衡觉 等等。《灵枢·寒热病》明确提出目本即眼系,且通项入脑,原文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 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入脑乃别阴蹻、阳蹻。”目本眼系通脑并维系视觉、平衡、 泪液等[8-10]。《内经》认为目视是“神”的外在表现之一,对其论述颇多,并以其表述神明、 营卫、脏腑的盛衰。这与现代解剖中顶叶及颞叶深部的视觉中枢功能相似。如《灵枢·大惑 论》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耳为宗脉,维系 听觉。《灵枢·口问》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这与现代解剖听觉中枢功能相似。言 语清晰、流利程度反应脑神功能。陈晓等[11]认为脑清神明,言语富含逻辑、音调调和。这与 现代解剖中额颞叶的Broca区、Wernicke区等言语中枢功能相似。此外,《内经》对浅感觉 的认识多从营卫角度来论述。如《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 合。”这与下丘脑调节中枢功能相似。如针刺产生痛觉、酸麻、胀感,是经络感传的具体体 现,周世璋等[12]认为产生针刺感觉的部位归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感区。对深感觉、复合感 觉的认识多散在于对目系、耳系的论述中。若脑髓损伤,则发生头晕、目眩等平衡失调。《灵 枢·海论》:“上虚则眩”“髓海不足,脑转耳鸣。”这与顶叶大脑皮质复合感觉中枢、内囊后 肢、以及丘脑的感觉中枢有关。 1.5 主平衡与运动 随着脑髓发育日臻完善,脏腑功能逐渐协调,人体运动功能逐渐强大。 如《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 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脑髓充 盛,人体实现了从行走不稳到行走平稳,从小步跑到大步跑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如《灵枢·髓 海》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提到:“其司知觉运动者,全在脑 髓。”这与额叶中央前回运动中枢控制随意中枢,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协调平衡能力,基底 节调节肌张力、复杂行为活动以及皮质脊髓束等功能相似。 1.6 主睡眠-觉醒 睡眠和觉醒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变化、阴阳消长变化、营卫昼夜运行 而产生的特殊的生命活动。如《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 气盛,则寤矣。”日有昼夜更换,人有寤寐交替。脑清神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与下 丘脑对睡眠节律的调整功能相似。 1.7 主认知记忆 脑为精明之府,有记忆之功。《素问·脉要精微轮》曰:“头者,精明之府。” 《灵枢·本神》将人的思维和记忆过程概括为心、意、志、思、虑、志六个阶段:“所以任 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因 虑而处物谓之智。”《内经》已初步认识到这些心理活动皆由脑主持完成[13]。人的智慧、思维、 意志、记忆等认知活动皆根由肾精,源自脑髓,《本草备要》补充道:“认知记忆,皆在脑中。” 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提到:“精足神强,自多伎巧。”与大脑皮层对认知调控相似。 2 脏腑-脑髓协调气化为核心 脑髓的生成与功能发挥依赖脏腑生克制化,同时又能协调脏腑功能。任继学[14-15]认为脑 髓与脏腑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同时脑神统御五神脏。 2.1 脑髓依赖脏腑濡养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裹撷筋、骨、血、气滞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脑髓得以正常发挥功能, 不离脏腑精气濡养。肾精生髓,聚髓为脑,人得始生。《素问·逆调论》提到:“肾不生,则 髓不能满。”并且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得到肾精支持,进而发育成熟。如《医学衷中参西 录·脑气筋辨》记载“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 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肾精生髓充脑,大脑精明,骨骼强健有力,是后天学习技巧的保障。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 出焉。”肝藏血,主疏泄,调达一身气机,气血得以上濡于脑髓。肝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上荣于脑。《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 为膏,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肺主一身之气,朝于百脉,承载气血上通于脑。心主血脉, 推动鼓舞周身气血,上荣于脑,如《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脑髓与 脏腑互为一体,脑髓功能正常发挥以脏腑协调为核心。赵继荣等[16]基于中医脏腑、经络及其 相关理论探讨“脏腑-中枢神经轴”,指脏腑与脑髓、脊髓之间均存在者复杂的轴关系。 2.2 脑髓协调脏腑功能 脑髓充盈,施泄精气,发号施令,对脏腑百骸有统摄作用。藉脑髓 协调气化,五脏得以化生精微、六腑得以化物泄浊、官窍方能感知表达、百骸得以丰盈灵动。 这与现代神经解剖中脑干网状系统以及岛叶功能相似。脑干网状系统与大脑皮质、间脑、脑 干、小脑、边缘系统都有联系,参与诸多重要的反射活动,如心血管、血压反射、呼吸运动 的调节,吞咽呕吐等反射。维持机体正常的呼吸、循环功能,控制感觉、运动,调节睡眠, 调节内脏活动等重要作用。岛叶则与内脏运动和感觉有关。许峰等[2]提出脑与脏腑的生理互 为一体,脑统五官九窍为之使。 2.3 五脏神汇于脑 脑总统诸神,形神相应,内外和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人 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精神活动分属五脏,后世称为五脏神。五脏分管五 志,以其藏纳精气为基础。如《灵枢·本神》记载“肝藏血,血舍魂”“脾藏意,营舍意” “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其舍魂”“肾藏精,精舍志”。五脏神汇于脑,五脏神机反应 脑功能[17-19]。精神专直,情感稳定,脏腑功能协调而不受邪,如《灵枢·本脏》曰:“志意 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五脏神是在脑神的主持下而发挥相 应的生理功能[20],并以此形成五脏神识系统[21]。这与额叶、颞叶、边缘系统以及脑干网状 系统对高级精神活动、认知情感的调控功能相似。 3 经络-脑髓互通共荣为保障 3.1 经络通脑 经络循行周身,联系脏腑,沟通内外。如《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 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运行气血,纵横交错,长养脑髓、上濡官窍,是脑 髓神机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 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这与现代医学脑神经功能相似(表 2)。《内 经》中与脑联系的经脉共有十一条。通于脑的经络有两种,一种是直通于脑,包括足阳明经、 足太阳经、督脉、跷脉等。《灵枢·动输》言:“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走空 窍,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阳脉分支入脑,《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 者,从巅入络脑。”督脉分支与足太阳经同起于目内眦,交会巅顶而入脑,《素问·骨空》提 到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另外一种是经脉上行头面,通过经 别、经筋或沟通它经而间接入脑,如《灵枢·经脉》所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 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再者如足少阳经脉并未直接与脑相通,但通过《内经》论述可以推 测出与脑的相关性[22],诚如《素问·气厥论》所言:“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3.2 经络受脑所统 脑生元神,主宰生命活动,包括经络的运行与气化。经络有经脉与络 脉之分,《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经络逐层细分,遍 布周身,使人体脏腑、百骸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王萍[23]在论述经络与神经的关系时指出经 络的组成上包括有神经,但经络系统要比神经系统所包涵的内容更加广泛。脑与全身经脉联 系密切[24]。经络运行经气,受脑所统。脑髓神机协调,经气得以畅行,方能实现贯通表里, 通上达下之功。这也是针灸在脑保护与脑康复方面独具优势的重要依据[25]。 3.3 脑髓藉经络荣脑 脏腑化生气血精微,由经络输布传达,得以上承于脑,发挥濡润、滋 养之功。如《灵枢·本脏》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脑为质清之府,不得受浊邪所扰。脑居高巅,喜凉润、静谧,惟清纯之物上升为宜[1]。如《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脏腑精气藉经络上荣于脑髓,脑髓神机由此下达信 息,是故经络总以通畅无邪为要。《灵枢·经脉》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