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经》记载表明,早期的脉诊是对经络的检 查,通过诊脉察知经络脏腑虚实,而针灸疗法是以中 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
三部九候脉法与针灸思想 据《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可知三部九候脉诊法 是一种将人体划分为上部、中部、下部的全身遍诊法。 临床医家[3]通过将《素问·气府论篇》与《素问·三部 九候论篇》结合分析,根据《素问·气府论篇》所述“腧 穴为脉气所发”,得出三部九候处存在腧穴的结论。五 脏系统在中医中是一个整体,针灸具有调畅全身脏腑 气血经脉的功能,通过对三部九候处腧穴的刺激,可 以使全身上下内外气机调达,血脉通畅。参《三部九 候论篇》中关于遍诊法与针灸的理论可以得出结论, 通过诊脉审察疾病所属经络,如病在孙络点刺出血治 疗;如病在血分兼身痛针刺所属经络;如病邪留于络 脉取缪刺以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如邪留体内固定不 移并形体消瘦,则据其病邪轻重深浅分层次针刺;如 邪气壅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上实下虚,应循经络切按 找出郁结处针刺放血,如此则经脉气血自通病愈。
2 人迎寸口脉法与针灸思想 人迎寸口脉诊法是在三部九候遍诊法的实践基础上演变而来。人迎气口脉法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指 导经络疗法[4]。《灵枢·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 外”,“盛则为热,虚则为寒”。参上,寸口脉可诊五脏 疾,人迎脉可察六腑病,据脉之盛虚紧代可审寒热痛 痹及病情轻重,指导针灸补泻。由此可知人迎寸口脉 可对疾病定位、定性、定量,有利于提高辨证和针灸补 泻的准确性。《灵枢·始终》记载:“人迎一盛,病在足 少阳……二泻一补……故可日二取之也。”指出人迎 寸口脉象的倍比关系可确定病邪所在经脉,为现代临 床针刺补泻频率提供指导。然实施针刺前应明确切 脉盛躁之含义,张立志等[5]参经典所论结合临床验证 提出“躁”脉的三个特征:脉率较快,脉不平稳,调脉后 “躁”象变“静”。一盛为寸口人迎博动力度不同,三盛 为脉搏跳动相差较大,二盛位于两者之间。然笔者认 为,其所述“有区别”与“相差极大”未有客观标准,临 床尚难以衡量。针对病脉针刺补泻选取腧穴,黄龙祥[6] 研究后认为,“输”是脉病之所取。田大哲等[7]通过梳 理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发现针刺选取病脉之表里经腧 穴,以井穴、荥穴、输穴为主,通过补泻手法调整虚实。 诸经文综上,均表明脉诊对针灸取穴具有指导意义。
3 独取寸口脉法与针灸思想 《素问·经脉别论篇》记载:“经气归肺,肺朝百脉。” 详细描述了“气”在人体中产生和流布的各个环节, 充分表明了《黄帝内经》对独取寸口脉审察全身气机 的重视。在此基础上,《难经》基本完善了“独取寸口” 的诊脉方法。经络内流动的“气”,经皮毛、沿四肢百 骸、入五脏六腑,由经络相联成一个整体,故独取寸口 脉,便可察全身疾病。应重视脉理精微辨别,病症脉 结合给出针刺处方。徐靖婷等[8]通过分析“三部九候” 与“独取寸口”诊法的差异,发现诊察“独取寸口”脉 法,可以映射出全身上下内外气血之异常部位,知病 之所在。
诊脉可审体内气血阴阳盛衰,确定病性病位病 势。黄龙祥[6]指出位于“寸口脉”的脉俞太渊,作为 脉之大会、手太阴脉之本,对针灸调控气血具有重要 意义。结合经典与临床实践悉知审脉可指导针灸调 整气血动态变化,诊察脉息是否平息,判断机体预后。 李记泉等[9]通过对古典医案整理分析,发现脉象与针灸治法之间存在特异性规律。虽然切脉针灸临床应 用的研究尚不充分,但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审脉针灸具 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