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姓名 | 罗萌萌 | 指导老师姓名 | 李勇 |
《金匮要略》中针灸相关内容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杂病诊治的专著。其中针灸的相关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针灸治疗理论基础及治疗原则、针灸应用规律、治疗作用、针药并用、杂病治疗、治未病思想及针灸禁忌证等。《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两篇叙述了针灸应用的法则。《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审脉之阴阳、虚实紧弦,再行针药、补虚泻实,令阴平阳秘的治则也是针灸治疗的总原则。针灸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选择针灸等多种治法防治疾病。针灸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选择针灸等多种治法防治疾病。《金匮要略》中的针法治疗作用主要包括发散表邪、疏通经脉、清泄瘀热,灸法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温阳散寒、回阳救脱、通阳行痹。 血痹病机为体虚受风,卫阳不足,血行不畅,针刺治疗在于调阳气、血气、一身之气,外邪随气而出,则轻症可愈,而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益气通阳、和营行痹之效,其方以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缓和辛散之力,其功力偏于补外。金匮要略》“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治疗血痹轻证,指出针刺治疗应取阳经的合穴浅刺。 虚劳分为形劳、房劳、心劳(情志过度),并补充了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案,其中失精梦交证属天雄散证者,治宜补心脾肾、潜阳入阴、固摄精气,可针刺太溪、内关及三阴交,艾灸涌泉、肾俞、命门、足三里、中脘等穴;中焦脾胃虚弱、津液亏虚所致虚劳里急者,可针刺足三里、天枢及阴陵泉,艾灸中脘、神阙、关元、公孙、隐白、脾俞及胃俞;下焦虚寒,肾阳运化无力所致腰痛者,可针刺委中、昆仑、中渚、阴陵泉及八髎,艾灸关元、肾俞、命门及腰阳关;脏腑虚弱、感受外邪所致虚劳不足、风气百疾者,可针刺中脘、天枢,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及风池;肝血不足、虚火扰神所致虚劳心烦失眠者,可针刺劳宫等穴,不用灸法,虚极羸瘦者可针刺血海等穴,配合推拿,灸肝俞、期门等穴。 《金匮要略》妇人伤胎腹满不得小便的病机是心火亢盛、肺金亏虚,应针刺劳宫、关元以清心泻火、导赤通淋,心火不亢则肺金气血自然恢复。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病脉证治第九》中的相关条文,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上焦阳气虚弱,下焦阴寒之邪上乘阳位,分为饮阻气滞证、胸阳阻痹、痰饮壅盛、阳气欲脱4个证型,其中饮阻气滞证治宜行气化饮,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枳姜汤,配合针刺太冲、期门、足三里、丰隆或膈俞;痰饮壅盛证治宜健脾养心、益气安神,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配合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阳气欲脱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乌头赤石脂丸或薏苡附子散,配合针刺人中、百会,艾灸关元、气海、膈俞。 签名: 年 月 日 | |||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杂病诊治的专著。其中针灸的相关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针灸治疗理论基础及治疗原则、针灸应用规律、治疗作用、针药并用、杂病治疗、治未病思想及针灸禁忌证等。《金匮要略》中的针法治疗作用主要包括发散表邪、疏通经脉、清泄瘀热,灸法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温阳散寒、回阳救脱、通阳行痹。 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