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姓名 | 指导老师姓名 | 李勇 | |
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 《针灸大成》中关于五腧穴的运用的理解
| |||
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 | |||
《针灸大成》在五输穴的运用规律上,强调应根据五输穴的穴性进行“相合”“相生”配伍,辨脏腑与辨经络相结合,且十分重视与原穴的配伍作用。还提出了井穴多用于实证的观点,创立了“六阴之数”泻阴针刺操作方法。 五行配穴规律 《针灸大成·流注开阖》阐述了五输穴、原穴开阖的基本理论,以及按时辰选穴针法的推算方法。一为“相合”,即指配伍以子午流注所开经穴的本经腧穴来治疗脏腑疾病,比如肝脏有病,取其本经的本穴来治疗,本经就是肝经,肝五行属木,肝经的木穴即为本穴,根据前文所述“阴井木”,肝经之井穴大敦属木,故肝经本穴为大敦,所以肝脏有病取大敦穴。二为“相生”,即按照穴位之间的相生关系来配伍,此又分本经配穴和异经配穴。本经配穴,同样以肝经为例,肝脏有病,若为实证当泻其子,肝属木,木之子为火,即取肝经之荥穴行间;若为虚证,应补其母,木之母为水,即取肝经之合穴曲泉。异经配穴,意为不从直接联系本脏腑的经络上取穴,还是以肝经为例,若为实证当泻其子,应取其子经之子穴,即取心经(火)之荥穴少府(属火);若为虚证则取其母经之母穴,即取肾经之合穴阴谷。 辨脏腑与辨经络相结合 辨脏腑是指根据脏腑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规律来确定病变部位及阴阳气血的变化,从而指导辨病和治疗。五输穴的应用,首先是辨明脏腑,其次是辨证和辨经络,最后确定选取哪一条经络的五输穴来进行治疗。在《针灸大成·脏腑井荥输经合主治》中以五输穴的主治功效为基础,详细地论述了各脏腑五输穴的主治作用范围,并阐明辨脏腑直至五输穴选穴治疗的过程。如见患者出现浮洪脉、口干面赤、喜笑,病变脏腑在小肠,确定脏腑后再依据五输穴主治范围选取相应穴位来进行治疗。若出现心下胀满,当针刺井穴少泽穴;若出现全身发热,当取荥穴前谷;若感身体沉重,筋骨疼痛,当取输穴后溪;若见身寒、咳嗽,当取经穴阳谷;而见风眩、吐逆,当取合穴小海。 总刺原穴,强调五输穴与原穴配伍 《针灸大成》在阐述五输穴时转录了《医学小经》的井荥输经合歌诀,歌诀将五输穴和原穴放在一起,其编制的五输穴图谱也是将原穴和五输穴放在一起,由此可见两者的紧密性。在临床针刺五输穴时应“总刺原穴”,认为周身穴位统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指的就是十二经脉的60个五输穴和六阳经的6个原穴之和。《针灸大成》在论述运用五输穴治疗各脏腑疾病时,喜欢在针刺五输穴后补刺该脏腑对应的原穴。例如治疗胆病,见患者脉弦,面色发青,身热,易怒,刺侠溪穴,加总刺原穴丘墟;治疗小肠病,见患者洪脉,面赤红,口干,筋骨疼痛,刺后溪,加总刺原穴腕骨。 井穴多用于实证,当用泻阴之法 五输穴,包含十二经脉中的井、荥、输、经、合五类特定穴。但杨氏在《针灸大成》中唯为井穴独立篇目,并未逐一分列其他特定穴,这可能和井穴的重要性及手法操作复杂有关。其《针灸大成》卷五中列“十二经井穴图”,较完整地阐述了人体十二个井穴定位、主病特征和针刺方法。其指明井穴多治疗实证,故针刺时应该用泻法,因此杨氏还创立了新的刺法“六阴之数”,一种用于泻十二井穴的独特操作方法。该针刺方法“左取右,右取左”,与《素问》缪刺是一致的,但杨氏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针灸经验做了一定的发挥,一是扩大了井穴的适应症和主治范围; 二是增加行“六阴之数”的泻法针刺操作方法。
签名: 年 月 日 | |||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