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淄博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健康热线:

0533-6433159

“浊”在历代文献中的含义

发布日期:2023-06-21 阅读:0

      一、生理含义

      “浊”的生理概念,用来形体物质的性质特点,即稠厚或者浑浊 。这里所物质,既有生理状态下机体本身的基本构成物,也包括机体的代谢产物。如“清阳为天,浊阴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灵枢·五乱三十四》)。这里的“浊”指出阴气具有重浊的特点,对应质地轻清的阳气而言,稠厚、晦暗以及寒冷是阴的特有属性,体现出凝聚、滋润的作用,故而用“浊阴”的说法以冠之。清阳、浊阴互不相干,同时又相互调,清升浊降,如此则阴平阳秘,机体的正常态得以维持。

    水谷精微,这是“浊”的又一生理含义。因为对于“气”来讲,像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水谷精微亦即谷气就相对显得稠厚、滋润,如浊气出於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指即是水谷精微。而“人受气於谷,谷入於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之中的“浊”却又指的是水谷精微中较为稠厚的部分,是与“清”相对而言,不是特定概念

    此外“故清阳出上窍,浊阴(矢溺)出下窍” (《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及“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素问·五脏别论》)这两段经文里所的“浊”,则是针对机体的代谢产物,其性质大都污、浑浊,视为糟粕,因此被称为“浊”。

      二、病理含义

      古代文献中“浊”也时常用来指病理物质,即邪气。如“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浊气是指饮食物被消化、吸收以后的稠厚部分,当降不降,反而干扰于上,那么就会成为邪气,致䐜胀的发生。

     浊”指代病邪,这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常见表述,像“清邪居上,浊邪居下”,以及“胃中苦浊”。此外,张仲景也常用“浊”来命名一些病理产物或者排泄物,如痰、脓等,例如“浊唾腥臭”“时时”“吐浊涕”。

     “便浊”“精浊”,这是以“浊”来描述小便、精液的浑浊。正如《张氏医通》中讲到“小便白淫白浊,由劳于肾,故心肾不交泰,水火不升降……”,还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浊病在精道”,也是此意。

     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中讲到,“湿与温合,蒸郁蒙蔽于上,清窍为之雍塞,浊邪害清也。”这“浊邪”,指的是湿温之邪。与雷少逸《时病论》“秽浊者,即俗称为龌龊也,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中的“浊”,两者含义相同

而唐容川在其《血证论》中提及血在上则浊蔽不明矣”,这里的“浊”则又指的是血瘀。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作为邪气之“浊”,不固定,也没有特别所指。这是一种对特性的描述,因为这些物质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秽浊、,或者重浊、黏腻的特点,而统一以“浊”称谓之。

三、其他含义

在历代文献中,“浊”有时还被赋了其他的一些含义。像用来形容面色深沉晦浊,枢》讲到“冲浊为痹”。用来描述血的清纯程度,枢》指出“血之清浊,气之滑涩”。用来表达药物味,《本草经百种录》记载“黄连之气味清,而苦气味浊也”,《药品化义》也有“熟地,……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

可见,古代文献中的“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反倒使其涵义无所特指,使其应用没有体现出一贯的延续性,从而没有形成”、“痰饮”那样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




鲁ICP备05037268号-1 | Copyright by©2023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