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淄博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健康热线:

0533-6433159

血浊理论渊源

发布日期:2023-06-23 阅读:0

      “血浊”论的提出,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弃统中医理论于不顾的空中楼阁,笔者一直强调,只有继承才能创新,只有发展才能创新,从很典文献中笔者都能找到“血浊”的理论源泉。

”“浊”二字并用,最早可见于《灵枢·逆顺肥瘦》言:“此人重则气涩血浊。”虽讲刺法,却也告诉性情稳重的人,气有滞涩,血有浓浊。尽管此处血浊”还只是停留在生理层面上,和笔者构建的血浊理论不尽相符。但《黄帝内经》中的诸多论述,者提供了现代血浊理论的活水源头。

如《灵枢·经水》曰:“其……血之清浊,气之多……皆有大数。”可见,血的清浊程度是有其正常的,超出即是病态,这种病态就是笔者所说的浊。

素问·五脏别论》又说:“夫胃、大肠、小肠、三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泻者也。”什么是五脏浊气?总体讲就是指机体新代谢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能久留”体内,要排出,排出通道为胃肠、三焦等传化之府。否则生变,沉积入血,变化为浊,这正与笔者提出的浊理论不谋而合

《灵枢·阴阳清浊》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明确告诉笔者,气机运行的流畅程度与气的质关,稠厚重浊则运行滞涩。而“血气俱盛而阴气,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能射。”这是《灵枢·血络论》从另一角度对以上观点的进一步阐释。“不能射”的原因是血运迟缓,而运迟缓的原因则是“血黑以浊”。经文还告诉笔者导致血浊的一个原因就是“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

《素问·奇病论》讲:“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数食甘而多肥也……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文尽管是有关“脾瘅”的探讨,但也明确告知笔者“血浊”的发生、传变及其治疗方法。食饮不节,尤其“食肥美”,胃之腐熟和脾之运化功能负荷严重,升清不及,“肥美”之食即不能运化完全,不能被机体充用,则沉积于血,形成“陈气”。这里的“陈气”就是笔者所说的“血浊”。由此可见,血浊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食饮不节,嗜食肥美,其治法为“治之以,也就是笔者所说的芳香化浊。同时,血浊又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病理因素,导致“脾瘅”的发生。仝小林等[1]认为,一些现代疾病像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脾瘅”相符合,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笔者倡导的糖尿病的中医基本病机是“血浊”这一观点。

灵枢·五乱》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逆。故气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烦逆,头重眩仆。”《灵枢·阴阳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干,命曰乱气。”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这是正常的理状态;清气在上,浊气在下,这是应有的运能。假若营卫相逆,清浊相干,浊以入血,就会致病理状态的发生,即“大逆”“乱气”,而“大逆”“乱”的罪魁祸首正是血浊。不仅如此,浊邪入血,则随血运行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受其累,导一系列症状的发生。如是可见,笔者构建的血浊论,既是秉承了《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又是对其在代认识基础上的发微,两者一脉相承。

《伤寒杂病论》对血浊产生的论述,认为其与脾胃有关。“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清浊相干,沉积于胃,化邪。然则“胃乃水谷气血之海”,胃中浊邪,乘机血,是为血浊。

汉养生学家王充说:“夫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也;江河之流,浊而不清,血脉之动,亦扰安。不安,安能得久生乎?”认为从养生的角度来讲,血脉的清浊与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若浊而不清,则血脉不安,运行周身,导致他病丛生,甚则危及生命。

《中藏经》有云:“阴中之邪曰浊,阳中之邪曰。”这句话明确地告诉了笔者血浊的阴阳属性,同也指出了血浊的病位所在。血液有形而属阴,阴中之浊邪亦即血中之浊邪,以“血浊”命名,恰如分。

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甚至对血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同时又强调血浊产生之后,一种的病理因素可以成痰、化瘀乃至生毒。在其著作《格致余论·涩脉论》讲到,“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胶固杂糅,脉道阻塞,不能自行。”总结血浊产的原因有四,即情志不调、食饮不节、外邪入侵以及用药不当。不仅如此,血浊产生之后,日积月累,成痰、化瘀以致生毒,阻塞脉道,各种疾病接踵而来。

明代张介宾说“水谷精微若得正化则为津,化失其,则为痰浊”。认为浊之所以产生,其原因就水谷精微失其正化。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津液稠黏,为痰为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指出血浊的产生,其原因为津液积久,渗入脉中,同时又指出津液质地,稠黏不堪,是为痰饮。由此可见,浊与痰饮皆为津液异常,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部位,后者是质,血浊病位在血。

明医杂著》则说:“津液者,血之系,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痰。”明确告诉笔者血浊与痰饮的关系,血浊可以看做是痰饮的前驱阶段,浊聚则为痰。

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吴崑则在《医方考》中指邪”可以导致中风,“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置矣,故令人暴仆。”这里所说的“浊邪”应该是痰浊。

清代王清任对于天花病因的认识独树一帜,了由来已久的胎毒学说,认为“痘本血管内血中浊气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自口鼻而入于气管,达于血管”“将血中浊气逐之自皮肤而出,色红似花,天花。”指明痘非胎毒而是瘟毒,疫疠之气又自口鼻而侵入人体,由浅入深,再从皮肤发出而形成天花。其根本原因是内外合邪,在内为血浊,在外是瘟毒。


鲁ICP备05037268号-1 | Copyright by©2023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