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系发展之思考
张 彬
作为中原汉族人群的主要医疗保健体系,毋庸置疑,中医发挥了的值得肯定的疗效。在春秋战国年代,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战争造成尸横遍野,当黄河泛滥瘟疫肆虐,没有人拷问中医的可存在性,没有人质疑中医的科学性与否,以及中医实际疗效所依托的理论基础是否坚不可破抑或缜密不疏。而这并不仅仅因为中医所实际承担的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义务,或者是人民别无其他选择。引用黑格尔的思想光芒之一 —— “存在即是合理”来说,中医发展或存在与否是不容置疑的。上自扁鹊,下至张锡纯,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整理、鉴别、去伪存真后,众多医家对于中医理论的领悟与临床经验的积累始终不断地丰富着这个系统。
参看近现代史,百余年前,打开国门的不仅是洋枪大炮,还有现代医学。西学东渐,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哲学思想等,逐渐占据近现代发展史领域重要地位。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院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使诊断技术与治疗手段大为改观,都将现代医学推向更高的发展。进入中国后,现代医学被冠以“西”,以区别于将“天人合一”作为中轴思想的汉文化之“中医”。自此之后,西学与东学之比较、考量未曾间断,愈演愈烈,甚至有废中存西之偏颇。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医存废之争曾惨烈如斯。一方面,中医沦为党派之争、新旧文化之争的焦点、新潮人物“提倡新科学”的得力工具,另一方面,之所以成就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体系被以还原论支撑的现代医学体系诟病为原始的、经验的和不科学的。
是的,时至今日,中医学术界仍无法如西医般“科学的”再现诸多证据而难以成就辉煌。未曾想到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的深入发展,虽然仍存在无以计数的、不可思议的领域和无法证明的论点,中医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提倡的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方法正逐渐被现代医学所重视。当现代医学使用还原论无法解释诸多问题时,中医家们在很多年前就将系统论演绎到了极致。她们认为人体自身内部、人体与外部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无论健康抑或疾病,都应将其放置在系统的范畴去解释。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土地河流,无不被一一包罗。在复杂的巨系统中不断接收外界的信息,人体的内部系统相应发生变化,或维持平衡而健康,或失去平衡而疾病,均是复杂系统作用的体现。所以,古人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基调。时至今日,天人合一观仍然被不断延伸、讨论和解释着,仍然在影响着诸多具体科学的发展。
例如,受古代哲学浸淫的医家提出三因制宜原则。由时间、地点、人物组成的多维空间体系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在由时间、地点组成的时空四维组合中,人的体质的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先天禀赋、嗜好性情、长幼妇孺、季节地域等情况的区别对待均强烈体现着传统医学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独立个体的尊重与理解。所幸,现代医学在重视获取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正日益强调个体化治疗,甚至预言个体化治疗时代到来。虽言过其词,不失为矫枉必须过正。辨证论治正是古人个体化治疗的最佳体现。古人以辨为始、以治为终,重视对体现疾病本质“证”的分析。“证”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病位(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病性(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邪正关系(盛衰强弱),因而,“证”能更全面、更深刻与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就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辨清“证”之前生今世,确定相应治则与治法,或服之汤液,或施之针砭。中医在强调三因制宜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原则。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一。
学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大亮点、中医理论不断升华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的渗入,无疑是中医被不断诟病的重要所在之一。历观诸古代文明,哲学的发展往往先于具体科学的发展并且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具体科学在脱离哲学之后得以独立。没有哲学,就没有现在的各门具体科学。因此,诟病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指导是非理性的。中医如此,西医亦如此,我国如此,其他文明也是如此。哲学从其诞生,就对科学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比比皆是。所以,当中医被揪出哲学的胳膊或者大腿时,请不要惊慌,请不要苛责,这就是发展,这就是科学。而对于中医里面的哲学,首当其冲的必然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起于齐民族的原始崇拜。《易》首先将阴阳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用“阴阳”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一阴一阳之谓道”。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即“易也者,变也”,世界是唯物的、运动的。一切变化均由简而至繁,由微而至著。天地、日月、昼夜、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都是阴阳变化一分为二的结果,都是阴和阳相反相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所谓“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五行最早见于《洪范》。这时的五行概念是朴素的,所想的仍然是实际的物,而不是以五者为名经过抽象的、恰如后人所讲的五行那样。齐学家邹衍用类推的方法,从小物推至无垠,从今世推至古代,五行理论逐步完善。恰如《艺文志》所说:“推其极则无不至”,推演出“土-木-金-火-水”五德终始系统:宇宙万物,天道的运行,人世变迁,王朝更替等,均是“五德转移”的结果。
引入中医领域的阴阳五行得到发展,被引用来解释机体结构与功能,如五脏六腑,奇经八脉,解释病因、病机,如外感六淫,内伤五邪,以及阐释疾病的治疗,如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方药应用,针砭施治,辩证调护,养生保健,等等。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父母,生杀之本始”。如果说是中医包容了阴阳五行学说,使之具有了更强大、更持久的生命力未尝不可,因为同时代的诸多哲学思想都已湮灭或被淡出,但又或许说是阴阳五行学说成就了中医也未尝为过。
因此,古往今来,在汉文化发展的时空轴上,中医有着被今人所低估的弥高地位。人们所崇尚的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职业规划,出仕败则退而行医,而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满腔热忱报效国家人民的终极誓言。如何才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极致?入朝为官,为民请命,或者疗愈病痛,救民生死,都是他们所追求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知识层面的伟大职业,而这都是需要极为严谨的行为规范来制约。也正因此,良医得以与良相齐名且流传。
但是,四维空间在变迁,中医赖以存在的空间轴在延伸,时间轴在延长。所以,在新的坐标图上,中医必将产生新的变化。这变化,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医历史长河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目前正在经历诸多改革与变动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其变化必定是显著的。而当下关于中医的变化,到底对于她的长久发展是否会改变其既定的方向,将会有质的突变,还是依然保持长久稳态的势头,维系一个量的积累,我们或许不得而知,但随着时间长轴的拓展,终将会一一展现。
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专病门诊:
周二上午 柳泉路院区101诊室,张店区柳泉路85号
周四上午 院总部门诊二楼D区2503诊室,新建东路1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