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到儒:
战国以迄秦汉,“医”开始以“方士”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汉末魏晋以来的医学传承,从传承者的身份与信仰层面观之,则大体可视为“道医”为主的传承阶段(如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自宋以降,“儒医”则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
自宋以降,“儒医”则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这类医者大多具有儒学的根底,他们注重对医学经典的研读,其行医作风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与那些仅凭数张药方或几味单方便为人疗疾的医者,有本质上的不同。
中医发展的进程中,儒学对医学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与形塑。
援儒入医,以儒治医,促进了对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凝练与升华,提高了医家人文境界,还使中医学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与地位提升。
儒医、仁政与仁术:
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北宋的一位官员说:“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这可能是“儒医”一词的最早记载。
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精通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医师。不同于此前的医家,成为一个新的派别。
“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朱丹溪《格致余论》[1347]自序)。
格物致知,援儒入医——秦汉医籍与学术的正典化
儒医参定,置局校书。
开宝年间(968~976),宋太祖命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共同撰集新本草时,任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等以刊定之职。医、道、儒三家合作撰写新药典,开医儒结合之先声。
宋统治者又置校正医书局,历时10余年,校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等医书10余种,标志着秦汉医籍的正典化。
格物致知,援儒入医——秦汉医籍与学术的正典化:
从“伤寒八家”到独尊仲景——晚成的医圣。
《外台秘要》诸论伤寒八家,实际达十六家之多:阴阳大论、九卷;汉华佗、仲景;晋唐小品方、范汪方、文仲方、千金方等经验方并列。
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宝衡、孙奇等人校订《伤寒论》,并在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刊行。
分科教导,仿儒学之制——中医人才培养的规范化:
通经之士 兼领医术
分科教导仿儒学之制
试补考察效儒学立法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独特群体——儒医
儒医精通文化典籍,熟悉传统思维,对医学的理解认识深入透彻,且能援儒入医,融会贯通,促进了理论的系统整理、凝练与升华。
儒医格物穷理的医理探寻,改变了汉末至宋前以搜集经验方为主的学风,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