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之气的生成 《灵枢·营气》论述了营气的生成过程,并明确指出营气 是水谷精微中“精专”的部分:“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 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 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营卫生会》则明确指出 营 气与卫气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 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与此同时,饮 食水谷中的糟粕由大肠、膀胱排出:“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 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 入 膀 胱 焉”。 由 此可知,营卫之气的生化之源均为饮食水谷,在胃的腐 熟、肺的蒸腾作用下,水谷精微流溢布散于周身内外,其中,“清 者”“精专者”行于经隧,成为营气,而驳杂不清的“浊者”不得 行于经隧,成为卫气。 十 版 规 划 教 材 《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 指 出 :“ 营 卫 的 生 成 源 于 饮 食水谷”,与经典论述相符。然而,若由此认为“营卫的来源只 有饮食水谷”,则是错误的——营卫之气生成、运行的物质基 础,不仅来源于饮食水谷,还来源于五脏精气和元气,先有五脏精气和元气受纳水谷,再有营卫之气滋养五脏、回填元气,两 者相辅相成,但究其根本,营卫之气的源头应为元气,而非水谷 精微[5]。 营卫之气的分布与运行 目前对于营卫运行规律的研究仍不具体,大多停留在“营 气行于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卫气行于脉外,布散全身”的模 糊认识阶段。然而,经典早已阐明了营气和卫气具体的循行规 律,将散见于各章的内容整理分析后,即可得到清晰的图景。 1. 营气循行于经脉,而非血脉 《灵枢·营气》载:“故气 从 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 太 阴 合,上行抵 髀。从 脾 注心中,循手 少阴出腋下臂,注小 指,合 手太阳,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 巅下 项,合足太阳,循 脊 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 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 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 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 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 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 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 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由上文可知,营气按照“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脾→心→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 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肾→心(包)→手厥阴心包 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肝→肺→口鼻 咽→鼻孔→督脉→任脉→肺”的路线循行,藉此运行全身[6]。 因此,《灵枢·营卫生会》中的“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 气”,当解为“只有营气可以循行于经脉中”。《素问·痹论》中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 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亦是此意——营气之所以 可以内入脏腑、外达肢节,乃因其可以行于经脉之中。 2. 营气一息行六寸,一日一夜行五十周 《难经·一难》云:“人 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 凡 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 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 灵枢·五十营》《灵枢·脉度》《难经·二十三难》均记 载,左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左右跷脉的总长度为1 620寸。由 于只有营气可以行于经脉中,因此“脉行六寸”即为“营气”行 六寸。在一万三千五百息中,营气匀速行进了八万一千寸,正好 是全身经脉长度的50倍,说明经气沿着周身经脉完整循行了 50周。然而,上文的“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通 常被解为“一天之中,营卫之气在阳经循行二十五周,在阴经也 循行二十五周”,若这样理解,经气相当于只沿着周身完整循行 了25周,与八万一千寸、50周的实际数字不符。 类似“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的条文,在《黄帝 内 经》《难 经》中,见于《灵枢·营卫 生会》《灵枢·卫气》《灵 枢·卫气行》《难经·一难》4篇,其中仅《难经·一难》中将营卫 合论,另3篇的相关条文均单论卫气。据此推断,此类条文仅适 用于卫气,或许由于其在白天、夜晚表现出不同的循行特点,因 此有必要昼、夜分开论述;而此类条文从未用于单论营气,是因 为营气的运行本身昼、夜平均,无须分开论述。 3. 卫气循行于经脉之外,如环无端 《灵枢·卫气》载:“五 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 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 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本段点明,“水谷”在六腑的“化物”作用下,变成了“气”,此气 内入五脏,外络肢节,又分为两股,其中较浮越、不入循经脉的, 称为卫气;较精专、入循经脉的,称为营气;此两种气的运行,皆 具有“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的特点。 参照《难经·第三十难》中“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 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 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 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也”, 也可知卫气循行与营气相类,都具有“如环无端”的特性。 4. 卫气日行于身,夜行于脏和身 《灵枢·卫气行》载:“阳 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 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本段点明,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其中“昼日行于 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并详细论述了 卫气如何“周于”身和脏。 4.1 日行于身 《灵枢·卫气行》载:“是故平旦阴尽,阳气 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 端 。其 散 者,别 于 目 锐 眦 ,下 手 太 阳,下 至 手 小 指 之 间 外 侧 。其 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 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 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 大指之间,入掌中”。 卫气在平旦之时,起始于双目,随后分为6道,分别沿着足 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 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表现出“由头至足、由头至手”的 运行规律,因而,本段曾被作为“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 阴二十五周”指“昼行阳经,夜行阴经”的佐证。营卫之气的功能 1. 营气是经脉循行的物质基础,且可以化生血液 由于 营气“独得行于经隧”,故而我们常说的“经气”,其实就是营 气,所谓的“经脉”,就是营气循行的路线。因此经脉的所有功 能,都有赖于营气来发挥,包括濡养脏腑形体、沟通内外上下、 调节全身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