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姓名 | 秦媛 | 指导老师姓名 | 李勇 |
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 《黄帝内经》
| |||
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 | |||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学说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中国人以五行的轮转呼应来观察世界变化,中医学同样以五行理论阐述人体变化、治病养生所用之理,且自有升华,中医学的五行理论就是如此。五数、五方、五材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多有体现,并且被加入了新的配属元素,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等;更重要的是两种五行模式很好地融汇并应用于中医学理论中,成为中医学说理诊病疗疾的强大理论武器,可以说中医理论自产生之初就采用了两种五行关系模式。 强调整体,以和为贵 中医学在理论上完善和丰富了五行体系,正如著名史学家李约瑟所说,五行与生理方面事物的配合就是由《黄帝内经》所肇造的。《素问·五脏生成论》认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即五脏虽然在体内无法直接观测,但是五脏之气及其功能却可以外显被人所观测到,由此援物比类。王冰称之为“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黄帝内经》中有多个篇章以五方为统领,将五脏、五窍、五体、五病、五志等与五行相通相联系,完善补充并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内系全身,外应自然的五行系统。中医学认为人居天地之间,与天地相通应,人之五行自然与天地之五行息息相通,二者是同律同构的统一体。这种整体的观念在《黄帝内经》中也比比皆是:“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以说,这种以五行为基础的整体思维模式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对于整体观念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整体观念最大的特点就是说明人体各脏腑组织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非彼此孤立,他们在生理上相互资助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和谐稳定;在病理上相互牵连影响,一脏有病,可波及他脏,破坏机体内稳态;在治疗上相互关联补充,观五脏之气盛衰变化,可知死生,可决成败,以此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可见,五脏六腑之间的生克乘侮都是围绕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人体内各要素的平衡、统一、和谐。 注重应用,各有所长 以生克五行模式阐释协调变动、机动制衡 古人用五行来说明人体乃至一切物质要素在时空中互相资助、互相制约的演变转化过程,生克五行模式就体现了物质世界这一规律。具体到中医学中,首先即为分化出季夏(长夏)与五行相配属,形成“春-木-肝,夏-火-心,长夏-土-脾,秋-金-肺,冬-水-肾”的五行配比关系,进而阐释人体各部关系及自我调控、维持平衡稳定的机理。生克五行模式中最基础的即是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这种相生相克是以五脏为主体,延伸到五体、五色、五味等,以木、火、土、金、水顺序相生,隔行相克。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以五脏代五行,以五行相生论述五脏关系,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伐、灭、达、缺、绝”来描述五行相克的规律,并且认为这种规律是“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当五行结构在无外界干扰时,五行间还通过“制化”这种方式来不断自我修正偏性,达到平衡的协调效应。正是由于五行内部生克制化的循环不止、动态有序,才维系了五行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在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下,木火土金水都保持着一种常态,《素问·五常政大论》将其描述为“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而当五行之气超过这种平常状态时,称之为“太过”,五脏之气也由原本的流注次序“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素问·玉机真藏论》),转变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另外,五行中的某行太过或不及所引起的“胜气”往往会激发和招致“复气”,并对其产生限制,复气的多少轻重也是由胜气的轻重决定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有胜之气,其气必复也”。五行间相生相克,生无不及,克无太过,生也平衡,克也平衡,生克制化,平衡发展,以维持生命体的常态。以方位五行模式解释中土为重、脏气升降 中医学在运用生克五行模式阐述人体各部关系时,注重的是各行地位的平等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无法涉及所有的藏象问题。而以土为中心四极五点式的方位五行模式,侧重于强调中央脾土的重要性,以及围绕脾土而升降流转的脏腑之气。用该模式来解答《黄帝内经》中关于“中央-脾-不主时(各八日寄治)”等难题,则更为合理,是对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的补充。 《黄帝内经》则着重将两种五行模式融汇并且进行了灵活运用,即以生克五行模式阐释人体的动态平衡,用方位五行模式解释脏腑气机升降。并且两种模式又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及“以和为贵”的思想。只有明晰两种模式的确切内涵和应用范围,在解读中医经典时加以揆度和参验,才能更好把握传统中医理论脉搏,将这一理论准确且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签名: 年 月 日 | |||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