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人姓名 | 杨晓琳 | 指导老师姓名 | 李勇 |
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面瘫大多发病较急,其病因病机多与劳累过度、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以致风寒或风热乘而入等因素有关,致使筋脉失于濡养,迟缓不收,故出现歪斜。 | |||
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 | |||
经筋为古代对筋、肉系统的统称,经筋痹症见疼痛、筋挛,筋急屈伸不利,运动受限等。临床上经筋痹可以筋痹称之,就如杨上善所言: “经筋,感寒、风、湿三种之气所生诸病皆曰筋痹。”现代临床常见的面瘫、颈椎病、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炎、肢体痉挛性瘫痪、顽固疼痛等疾患皆归为经筋痹范畴。经筋的功能多赖于阳气调节,病变亦与阳气密切相关。《灵枢·本脏》曰: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提示卫气行于皮肤腠理,当卫阳充盈固密时,可防御固护肌表,进而对抗外邪侵袭,因此阳卫之气的不足与失常是邪气侵袭的前提。外邪杂至,痹阻阳气;《素问·痹论》曰: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提示经筋痹主要病因为风、寒、湿等邪闭阻所致,风、寒、湿皆为阴邪,张介宾有言: “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可见阴邪侵袭于经筋,阳气运行郁闭,不能抗邪,以致经筋痹。另外,《灵枢·周痹》 指出: “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邪客经筋,阻滞阳气,导致津液凝聚产生 “沫”,进而形成津液 “涩渗”,久则卡压经筋,使损伤进一步加剧。风寒湿邪杂至,气血津液留滞,伤及经筋,阳气进一步耗损,无法濡养经筋,使筋痹纠缠难愈。四、从疏导阳气论经筋痹的治疗经筋痹是内因卫阳不固,外因风寒湿邪外侵,导致寒凝经筋、阳气不行。因此人体阳气的调畅与充盈对经筋痹的发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阳气多行于表,与经筋循行位置极为相似。《素问·痹论》曰: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又《灵枢·终始》曰: “阳受气于四末。”而经筋的分布范围 《灵枢经校释》记载为 “起于四肢末端的爪甲,结于关节,上于颈项,终于头面”“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调其阳气,驱邪外出,同时恢复经筋的滋养,从而达到治愈经筋痹的目的。因此从调畅阳气入手,探讨经筋痹证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温阳除痹,疏通气机。火针刺法: 经筋痹, 多以阴邪为主, 故宜用温阳祛邪、疏通气机的燔针刺法。《类经》曰: “因火气而散寒邪也。”火即阳,寒即阴,寒遇火则散,温热之气渗透入内,一方面祛除阴邪,另一方面气血运行调畅,使经筋得以濡养。《灵枢·经筋》 论述经筋病症后 “治在燔针劫刺”, 《《灵枢·官针》又曰: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可见燔针就是焠刺、烧针之意,现代称为火针。温针灸: 温针灸即针入患处后,于针柄加艾柱,《景岳全书·卷十一》曰: “以灸治者,当随其急处而灸之,盖经脉既虚,须借艾火之温以行其气,气行则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可见此法主要是通过艾灸的温热以行气,促使经筋得其濡养,达到治疗经筋痹的效果。“熨引” 外治法: 《素问·血气形志》 曰:“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与针刺法的直达病所不同,熨引使用经过加热处理的药物,敷于患处,通过药物的温热与药效渗透患处部位,以益气温阳、疏通气血循环以除痹,恢复经筋濡养,达到治疗的效果。扩大针刺面积,疏导阳气;针刺手法疏导经气,以祛筋痹之邪,使经筋得以柔顺,解除筋痹。 签名: 年 月 日 | |||
指导老师批阅意见(不少于100字):
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