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浊”的定义分析和梳理
古代文献关于“浊”的论述之后,笔者在本世纪初《脑血辨证》一书中重新提出“血浊”的概念,并在其后撰文中加以深化,将其赋予现代含义。笔者认为,定义血浊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血液的成分变化,或其物质构成比例失衡,从而导致血液浑浊;二是血液的运行失常,血行紊乱。但不管是成分变化还是循行混乱,都会影响到血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因此,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
或者说,血液变稠、变脏、变质以及循行障碍都可以称之为血浊。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血液中滞留过剩的代谢产物,血液中出现异常物质,或者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以至循行障碍等都可以称之为血浊,比如血脂升高、血糖升高、血尿酸升高以及血液中其他代谢产物异常等均属血浊范畴。
二、“血浊”的含义
从血浊的定义不难看出,作为一个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血浊的病位主要在血,其含义包括两层:一是血的构成物质发生了质或量的改变;二是血的正常循行状态发生了改变。
中医学认为,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物质,血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机体和濡润全身,血既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都是把血作为一种“基本物质”来看待的,尽管其构成成分是营气和津液,尽管营气和津液又各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但像血虚、血瘀、血热以及出血等各种血的证候和辨证论治,都是把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特点就是“基本物质”。而笔者认为血作为一种基本物质,不但可以再分为营气和津液,同时其成分也可以随着机体代谢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像脂类、糖类以及其他各种代谢产物本来在血液中就存在,如超出正常范围则成为异常,这就是血浊;或者血液中出现了本不该存在的新的异常物质,这也是血浊。异常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血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血灌溉全身并濡养机体,血的生理功能改变又进一步引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变。所以笔者说血浊是一个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一种新的中医致病因素。
另外,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血液流变学如果发生改变,像由层流变为湍流,这也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笔者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医学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问题,以血在全身的运行规律和血液流变学自身的变化为出发点,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血液循行异常也属血浊的范畴之一。由此可见,血浊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学对于血的生理、病理以及辨治思路的认识,丰富了中医学病因病机学说的内容,为许多现代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