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淄博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健康热线:

0533-6433159

血浊的病理机制

发布日期:2023-07-03 阅读:0


      笔者分析了“浊”在《黄帝内经》中生理学的含义,根据这一含义,对血相关病理学机制解释如下:饮食精微过量地蓄机体脉道中,导致血的质地发生变化,由正常趋向于稠厚,生化不及则产生浊气、浊阴,而饮食微过量蓄积的原因,又可概括地总结为三大类:一是产生过多,其二是输布失常,其三是消耗不及。随着发展进程的推移,浊气、浊阴的状态也发生,从无形到有形,而更多的时候是逐渐聚积形乎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如雾如露,似氤似氲,充斥弥漫在脉道之中。如此则血的质其循行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精微物质过量,机体不受其益反受其累,浊气、浊阴又积脉道之中,成为一种病理状态,可以作为继发因,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疾病的展过程以及预后。

浊作为一种病理状态,不但自身可以引起多疾病的发生,像糖浊、脂浊、蛋白浊、尿酸浊等浊邪堆积机体自身净化不及,分别可以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尿酸血症以及痛。同时,血浊作为痰、瘀、毒的前驱状态,又可以成继发性致病因素,导致成痰、化瘀、生毒,继而引种疾病。由此可见,从病理状态这个角度而言,作为一个纽带,它联系了血的化源异常与血的循行异常。血的化源与循行,是有关血的研究中两个不同的角度,都进行地比较深入,但就两者的关系来,却一直处于一种似联系非联系的模糊境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气血的流通状况来是各位医家研究的重点,像朱丹溪讲“气血流通,百病不生”,王清任也说“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中医对血行流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血的化生,如“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中,一种人们认知事物的态度,即“重神轻器”,囿于这种知态度,中医对血“质”的认识一直不够充,不够彻底。有关理论往往散见于像对血虚、血瘀等的论述中,而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受响,血的化源与循行两者之间的关系无形之中被弱化至解构,使得两者之间若即若离,却又无法交汇通。继而,血的化源异常与血的循行异常两者关系如何,其间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病机联系,则难进一步深入探讨。当前对于这些认识,笔者很多候只能从中医学其他理论中管窥一豹。比如关痰浊瘀的论述,脾胃功能失常,运化无力,湿浊内停,聚而成痰,或滞碍血行,形成痰瘀;比如对的论述,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气虚则推动无力,形成血瘀,甚至有时以一种医家“顿悟”的形式示人。尽管如此,在没有明确概念和核心理论的下,这些认识都是散在的、碎片化的。只有对其进行结、整合并加以升华,才能形成完备的理论。笔者宗中参西,以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切的临床疗效为准则,围绕“血浊”构建新的理论平台,从理、法、方、药全方位对中医辨治现代病、、疑难病提供支持,并且注重早期干预,从而实主动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的目的。




返回列表

上一篇:血浊的概念

下一篇:没有了

鲁ICP备05037268号-1 | Copyright by©2023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