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分析了“浊”在《黄帝内经》中生理学的含义,根据这一含义,对血浊的相关病理学机制解释如下:饮食精微过量地蓄积在机体脉道中,导致血的质地发生变化,由正常趋向于稠厚,生化不及则产生浊气、浊阴,而饮食精微过量蓄积的原因,又可概括地总结为三大类:其一是产生过多,其二是输布失常,其三是消耗不及。随着发展进程的推移,浊气、浊阴的状态也发生着转化,从无形到有形,而更多的时候是逐渐聚积形成介乎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如雾如露,似氤似氲,充斥弥漫在脉道之中。如此则血的质地或其循行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精微物质过量,机体不受其益反受其累,浊气、浊阴又积聚于脉道之中,成为一种病理状态,可以作为继发的病因,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预后。
血浊作为一种病理状态,不但自身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像糖浊、脂浊、蛋白浊、尿酸浊等浊邪堆积,机体自身净化不及,分别可以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等。同时,血浊作为痰、瘀、毒的前驱状态,又可以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导致成痰、化瘀、生毒,继而引发各种疾病。由此可见,从病理状态这个角度而言,血浊作为一个纽带,它联系了血的化源异常与血的循行异常。血的化源与循行,是有关血的研究中两个不同的角度,都进行地比较深入,但就两者的关系来,却一直处于一种似联系非联系的模糊境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气血的流通状况历来是各位医家研究的重点,像朱丹溪讲“气血流通,百病不生”,王清任也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中医对血行流通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血的化生,如“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方式中,有一种人们认知事物的态度,即“重神轻器”,囿于这种认知态度,中医对血“质”的认识一直不够充分,不够彻底。有关理论往往散见于像对血虚、血瘀等的论述中,而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受以上影响,血的化源与循行两者之间的关系无形之中被弱化甚至解构,使得两者之间若即若离,却又无法交汇贯通。继而,血的化源异常与血的循行异常两者关系如何,其间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病机联系,则难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当前对于这些认识,笔者很多时候只能从中医学其他理论中管窥一豹。比如说有关痰浊瘀的论述,脾胃功能失常,运化无力,湿浊内停,聚而成痰,或滞碍血行,形成痰瘀;比如对气血的论述,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气虚则推动无力,形成血瘀,甚至有时以一种医家“顿悟”的形式示人。尽管如此,在没有明确概念和核心理论的前提下,这些认识都是散在的、碎片化的。只有对其进行总结、整合并加以升华,才能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笔者宗中参西,以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确切的临床疗效为准则,围绕“血浊”构建新的理论平台,从理、法、方、药全方位对中医辨治现代病、复杂病、疑难病提供支持,并且注重早期干预,从而实现主动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