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主治痞证:痞,《释名》谓“气痞结也”,成无己注“否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
组方特点:诸泻心方大多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有合数药于一功,错综变化,法度谨严。
半夏泻心汤: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泻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心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通者大,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组成: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 炙) 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12枚。
柯韵伯认为本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证,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面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却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
生姜泻心汤:
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水热痞。
组成: 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12枚。
特点: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重用生姜为主药,以温化水饮、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庞安常曰:“胃中不和为少阳木气所制,故用生姜之辛味。”
徐灵胎曰:“汗后而邪未尽,必有留饮在心下,其证甚杂,而方中主药一一对证,内中又有一药治两证者,亦有两药合治一证者,错综变化,攻补兼施,寒热互用,皆本《内经》立方之法,其药性又与神农本草所载无处不合,此方生姜干姜同用,取辛以开之。”
甘草泻心汤:
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
组成: 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黄连一两,干姜三两。
王晋三曰:“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注家们大多认为本证属虚痞,理应加人参,如《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均云原方有人参三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林亿按: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汪苓友曰:“麻沸汤者,熟汤也,汤将熟时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痞病者邪热聚于心下,不比结胸之大热大坚,故以沸汤渍绞大黄黄连之汁温服,取其气味皆薄。则心缓恋膈,能泄心下痞热之气。 ”
徐灵胎曰:“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清扬清淡以涤上焦。
附子泻心汤:
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
主治上热下寒,痞兼阳虚之寒热痞。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组成。
特点: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成无己曰:“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者,阳气外虚也。与泻心汤攻痞,加附子以固阳。”
李中梓曰:“以三黄之苦寒,清中济阴,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固阳。寒热互用,攻补并施而不悖,此仲景之妙用入神也。”